政策面:多维度松绑构建“稳市场”窗口
2025年9月,房地产政策延续“因城施策”基调,核心围绕“降低购房成本、放宽购房资格、优化市场环境”展开。信贷方面,央行牵头推出的房贷新政于9月1日正式落地,以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率先实现“首套、二套房贷利率统一定价”,二套房贷利率从之前的LPR-5BP降至LPR-45BP(如上海二套房贷利率从3.45%降至3.36%),存量客户同步享受利率下调,直接减轻购房者月供压力;限购政策进一步松绑,北京五环外、上海外环外不再限制购房套数,非户籍居民缴纳社保或个税年限从2年缩短至1年,扩大了购房群体范围;公积金政策优化,苏州、上海等地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(如上海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住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上浮15%,多子女家庭首套贷款额度可达216万元),并支持公积金提取支付首付款,缓解购房者首付压力。此外,《房地产从业机构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》实施,要求房企、中介保存客户资料不少于10年,遏制“房产代持”“资金违规流入楼市”等灰色交易,为市场营造更透明的环境。
市场现状:分化加剧下的“伪底部”风险
尽管政策暖风频吹,但9月楼市并非“遍地黄金”。库存方面,2025年上半年全国商品住宅库存达4.08亿平方米,同比增长6.5%,二线、三线城市库存去化周期分别高达34.3个月、47.6个月,远超12个月的合理区间;房价走势疲软,7月70个大中城市中仅6个新房价格环比上涨,二手房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仅1个,杭州、宁波等强二线城市二手房价同比跌幅超2%,温州、金华等城市同比跌幅更是超过5%。房企债务风险尚未完全化解,截至2025年8月,已有77家房企发生债务违约,20家出险房企虽完成超1.2万亿元债务重组,但仍有45家沪深上市房企上半年预告亏损(占比63.4%),部分房企为回笼资金可能通过“降价促销”吸引购房者,但背后暗藏“减配交付”“延期交房”等风险。
区域分化:“冰火两重天”的市场格局
一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呈现明显分化。一线城市(如北京、上海)凭借人口流入、产业支撑,政策松绑后市场快速响应:北京通州新政后,改善型项目日均到访量增长150%,上海外环外部分楼盘周末认购量提升88%;而多数三四线城市(如广西部分三线城市)由于人口外流、产业空心化,即便限购全面放开,市场仍无明显起色,库存去化周期超50个月,政策效果可能不及预期。
购房者策略:理性决策的三大维度
1. 城市选择:优先聚焦“政策红利+基本面支撑”的核心区域,如北京五环外、上海外环外等限购松绑的近郊板块(受益于城市轨道交通延伸,长期增值潜力大);获得中央财政城市更新补助的城市(如东部超大特大城市,8亿元资金支持改善基础设施,带动周边房价企稳);库存去化周期低于18个月的强二线城市核心区(如杭州钱江新城、成都天府新区,供需关系相对健康,价格下行空间有限)。
2. 房源甄别:警惕“低价陷阱”,优先选择财务稳健的央企、国企开发项目(如保利、华润),或已完成债务重组的头部民企项目(如龙湖、滨江),避免购买“高负债房企+高库存区域”的楼盘;对于存量房,仔细核查房屋产权是否清晰、是否存在抵押查封等情况,借助《房地产从业机构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》要求中介提供完整交易记录,降低交易风险;绿色建筑住房可享受公积金贷款额度上浮优惠(如上海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上浮15%),这类房源居住成本更低,符合未来趋势。
3. 需求匹配:刚需群体可把握9月利率下调窗口期,优先选择“低总价+近地铁”的刚需盘(如北京通州、上海临港的刚需项目),利用公积金贷款降低首付压力(如上海多子女家庭首套贷款额度可达216万元),同时关注开发商推出的“首付分期”“老带新优惠”等活动,进一步降低成本;改善群体可借助限购松绑政策,置换核心区域的高品质住房(如上海黄浦滨江、北京朝阳公园的改善盘),但需注意“卖一买一”的时间衔接,避免因市场波动导致资金链紧张。无论刚需还是改善,都应避免“加杠杆炒房”,根据家庭收入水平合理规划贷款期限(月供占比不超过家庭月收入的30%),防止政策变动或收入波动引发断供风险。
配资入门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