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朗有5000年的文化传承,最早追溯到埃兰文明。如今的伊朗内部就像精美的波斯地毯,在整体的统合规整之下,隐藏着斑驳繁复的线条肌理。
是什么造就了如今的伊朗?
单一的高原地形、世界贸易路线中间站、丰富的燃料资源,似乎预示着伊朗的命运。
伊朗建立于伊朗高原之上,南北两侧为海,形成天然屏障。向东北可进入中亚草原,向东进入印度河流域,向西南进入两河流域。这种深沟高垒的地形,易守难攻,适合打防御战。最困难的情况下,也可以通过打游击战来保证生存。
伊朗与中东地形:高原、沙漠夹杂少量的绿洲
高原和沙漠占据了伊朗中部地带。只有北侧里海沿岸,西南靠近两河流域下游,南侧波斯湾沿岸,具有少量的绿洲农耕区。伊朗高原的山脉平均海拔在900-1500米之间,高度有限,且没有像中国那样的三级阶梯结构,难以形成绵延数千里的大江大河。也就无法形成大规模农业聚落。仅有的各个绿洲小而远,因此伊朗的游牧部落数量远远多于聚居的农业部落。农业部落也往往受到游牧部落的侵扰,因此农业经济往往受到破坏,导致无法形成稳固发展的农业王国。
中国地形:三级阶梯,大江大河冲积平原
伊朗与同纬度的中国、美国相比,地形条件劣势明显。
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,并形成三级阶梯,造就世界上排名前列的大江大河。在大河流域,很容易形成大规模的农业部落。中国有句古话“得中原者得天下”。长江黄河中下游流域形成中国的粮仓。历史上绝大多数王朝都是先占据中原区域,然后依靠丰富的粮食和人口,持久作战,吞并周边区域,建立庞大的中国版图。中国版图的边界也是显而易见的。北侧的蒙古高原,西南的青藏高原、云贵高原,西北的广袤沙漠,东部的太平洋,构成天然的屏障,既限制了外族的入侵,又阻挡了中原王朝向外的扩张。因此,中国历史上长期作为一个稳定的农业王国持续发展。
美国地形:东西山脉与大洋,中部湖泊、平原
再看美国地形,东西两侧为大洋和大山,周边缺少海岛,具有十分安全的天然防御屏障。毗邻两洋形成的深水港有利于发展海军,支撑向外扩张的战略。所以美国的潜力和实力在海军。中部五湖和大河形成的平原,提供稳定的农业资源,有利于持久作战。陆地仅两个邻国,且实力悬殊,易于控制。所以美国的主要方向就是制海权。
从资源和人口总体来看,
中、美面积相当,伊朗仅为二者的六分之一;
中国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多,伊朗的十四倍多;所以中国有天然的人均资源不足的问题;而伊朗有天然的人口总量不足的问题;
美国天然气、石油等工业燃料资源更多,中国发展高科技的稀土资源更多,伊朗的燃料资源总体排名世界前三,但开发能力不足,且缺乏水资源;
美国本土拥有两侧海岸线,海洋资源更广,适于发展海洋路线;中国本土拥有一侧海岸线,大陆邻国复杂,更需要发展陆地通行权;伊朗既有陆权,也有海权,且位于世界岛区域,在历史上长期处于贸易中间站位置;
所以,伊朗的高原地形和农业资源、水资源缺乏造成伊朗人口密度低。丰富的燃料资源、世界贸易路线的中间站,使得伊朗成为必争之地。而分散和有限的人口,无法形成庞大的王国,难以长期守住这些资源。
历史上的伊朗不断被外族入侵,多民族交替统治伊朗,使得伊朗变强的路途屡屡受阻。
伊朗与中国一样为五千年文明古国。判断文明古国的基准,主要包括民族、语言、文化的传承,未被外族的入侵导致完全灭失。
然而伊朗缺少中国那样的天然地理屏障,被外族入侵的次数更多,时间更长。而且伊朗内部缺少中国那样以中原为中心,庞大的政治经济网络构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。伊朗受高原地形影响,其内部体系是分散的,驳杂的。
伊朗的历史与欧洲、印度一样,起源于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,高加索、里海、中亚的雅利安人向外迁徙。波斯语与欧洲语言、印度语言一样,属于印欧语系。
伊朗历史上有三个波斯帝国。
波斯第一帝国——居鲁士大帝的阿契美尼德王朝,公元前550年-公元前330年。首次统一伊朗,是当时最大的帝国(比秦朝统一的时间还早300年),版图向西扩张至希腊群岛,向东伸进印度河流域。从此波斯人成为希腊人以及后世欧洲人的眼中钉。
之后,希腊城邦组成的雅典同盟挡住了波斯帝国西进之势。两强相争,希腊北侧的马其顿王国趁机崛起,成为希腊霸主。然后东进横扫波斯,取代波斯之前的版图,成为亚非欧的共主。希腊文化传至各地。这就是亚历山大帝国。但仅仅一世即分裂殆尽。
不管是波斯帝国也好,希腊城邦也好,亚历山大帝国也好,他们的统治方式都是权力下放给当地总督,以军队保护商业贸易,传播本国文化。但因为本国人口不足,缺乏一个数量众多的主体民族,无法维持帝国的长期统治,因此很快归于分裂。这样的劣势,在后世不同的帝国间传承,又难于改变。
波斯第二帝国——萨珊王朝,公元224年-公元651年。萨珊人与阿契美尼德人同样来自于伊朗的法尔斯省。这期间,波斯与罗马角力,同样是两强相争。最终穆罕默德建立的伊斯兰教,先统一阿拉伯半岛,趁两强虚弱之际,征服了伊朗,并向东扩张至印度河流域,向西征服北非,向北征服西班牙、地中海内部独立岛屿。7-9世纪,阿拉伯帝国成为横跨亚非欧的霸主,穆斯林传播到各地。之后帝国与之前的亚非欧共主一样,因缺乏主体民族而导致帝国分裂。
中古伊朗被置于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的阿拉伯人统治之下,并不断遭遇外族入侵,来自中亚的突厥人、蒙古人、土库曼人等相继登上伊朗的历史舞台。
波斯第三帝国——萨法维王朝,公元1501年-公元1736年。萨法维王朝兴起于阿塞拜疆。为了与逊尼派的奥斯曼帝国争夺西亚霸权,萨法维的君主阿斯玛仪宣布什叶派为波斯国教。就是因为西亚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住着大量的什叶派穆斯林。
在这几个波斯帝国之外的历史时间,波斯人长期被外族统治。这导致伊朗被外族统治的历史时间甚至长于波斯本民族统治的时间。
西方列强给伊朗带来两百年的屈辱,宗教神权强化民众对西方列强的仇视,借此走上了最高统治位置。
两百年屈辱形成深厚复杂的民族情绪,最终变成伊斯兰教什叶派掌握最高权力的政治筹码。
18世纪末,伊朗的恺加王朝与俄国争夺格鲁吉亚。陆地强邻俄国依靠东欧平原带来的资源、人口优势,在军力上压制伊朗,从此伊朗鲜有胜仗。俄国强制签订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,并使伊朗失去了亚美尼亚、阿塞拜疆等富饶的农业沃土。这让本就缺乏耕地和水资源的伊朗雪上加霜。英国则为了石油利益和印度利益,与俄国时有合作,时有竞争。英国依靠强大的海军将势力渗透进伊朗南部。于是当时还未工业化的伊朗,在两强的铁蹄下,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。外国势力与当时的恺加王朝成为民怨沸腾的对象。
20世纪英国将注意力转移至欧洲战场之际,礼萨汗借助各方势力趁机崛起,推翻恺加王朝,建立巴列维王朝。然而礼萨汗自立为“沙”,违背各方通过立宪建立共和国的初衷,创建君主制的国家,进一步实行国王个人集权。
20世纪中叶的土地改革不彻底,未能消除地主与农民阶级的根本矛盾。并且国王由于财政问题,更加依赖外国势力。加上70年代与英美在石油问题上的角力,造成严重的通胀问题,使得伊朗经济问题加剧,导致国内各种矛盾加深。农民丧失土地,涌向德黑兰,失业率攀升,收入下降,经济滞胀,商贩生存艰难。霍梅尼率领的教士团体趁机崛起,利用民心所向,将矛盾指向国王与国外势力,于1979年成功夺权。史称“伊斯兰革命”。
伊朗的体制是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,靠着反西方的意识形态来维持。
伊朗通过伊斯兰革命后建立了伊斯兰共和国。这是一个独特的“政教合一”体制。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在宗教领袖手上,各方势力看似共同执政,实则以宗教保守势力为主。改革派、自由派没有多少实权。他们存在的意义不仅是平衡各方势力,也是充当政治无能的替罪羊。巴列维国王时期的秘密警察,到了伊斯兰共和国时期,由霍梅尼创建的革命卫队取代。伊斯兰革命卫队几乎完全听命于最高领袖,比伊朗政府军有更大的权力,把持着国家经济命脉。对于政治异见分子,革命卫队起到秘密警察的作用。伊朗看似有民选总统和专家会议等民主政治机构,但这些势力无一不是由最高宗教领袖授意。显然专制与军政府的意味更为浓厚。
对国外势力的敌意,不仅是伊朗不断被外族入侵的历史注脚,也是两百年屈辱的民族情绪积累。而这被“政教合一”的新生政权放大,形成“一致对外”的意识形态,用于团结伊朗松散分裂的各社会阶层。
很多的内部矛盾未能妥善解决。土地矛盾使得国家无法有效构建庞大的基础设施网络,无法提高农村生产效率,无法激发工业活力。大量的失地农民涌向德黑兰,造成城市压力加剧,失业率上升。体制的矛盾使得民众无法获得有效的参政议政机会,连妇女着装自由都无法实现。妇女只能在家里偷偷摘掉意味着宗教束缚的头巾,跳着代表着自由的现代舞。
伊朗虽无站上世界舞台的实力,但有领导中东地区的梦想。对外利用宗教矛盾,弱化民族矛盾。建立什叶派抵抗之弧。在叙利亚这样的多数人为逊尼派的国家扶持什叶派政府。利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领土争端,在黎巴嫩、加沙培植什叶派势力。拉拢伊拉克、也门胡塞武装加入什叶派大本营。
然而伊朗缺乏真正的领导实力,什叶派的势力纷纷被美国、以色列摧毁。鉴于伊朗内部复杂的政治生态,以色列的情报机构渗透进伊朗内部,提前掌握机密情况,也就不难理解了。“抵抗之弧”最后只剩下伊朗独木难支。
如今的伊朗何去何从?
虽然资源条件优秀,但经济问题因为反西方而受到欧美制裁,使得全面的工业化迟迟无法有效开展。
军事实力也未能提高,美国、以色列更不可能让伊朗有任何造出核武器的机会。
不彻底的土地改革,国内的阶层矛盾,政治的分裂,也给经济建设加了一层霜。
各阶层一方面天然地亲近西方先进的技术与文化,另一方面受制于意识形态和民族历史情感又需要在形式上反对西方。这种文化和心理的割裂,让伊朗更加寸步难行。
伊朗的矛盾心理根深蒂固。
首先是奇特的地理环境。中间地区为高原和沙漠,边缘地区零星分散的耕地,导致伊朗农业民族分散各地,游牧民族生存艰难,整体难以壮大。这种地理环境注定难以形成清晰的发展方向,而往往要面临外部环境的不断冲击。
其次是革命不彻底。不同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,伊朗20世纪的革命往往不彻底。尽管法国和俄国的革命都有摇摆,但法国人不惧流血牺牲,俄国人战斗到底,他们的革命摆锤幅度更大,而伊朗的幅度更小。伊朗的革命既没有彻底的立宪共和,也没有彻底的专制集权。这是伊朗历史上的一脉传承。国内总是缺乏主要的阶级,必须经过各方势力的权衡,最终也无法导出一个清晰的革命思想和道路。
这在伊朗中世纪的文化上早有隐喻。中世纪的伊朗,涌现出很多诗人,写出不少流传千古的优美诗歌。然而有学者评论,他们的诗作表现出的思想总是暧昧与逃避。总是引用一两句简短和熟悉的诗句来处理复杂的问题,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或是引出深沉思考。
当然,诗作能反映多少政治思想,这是值得怀疑的。
但伊朗在现代战争中的表现,把“抵抗之弧”的盟友推到前线,对美、以战争以提前通知的形式让对手避开要害,这些确实反映了伊朗的矛盾。放狠话,却做软事。
表面一致对外,内部暗潮汹涌的伊朗,要走出一条更好的路,是免不了阵痛的。
配资入门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