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国此次制裁援引《2023年经济犯罪法》第45条,以规避对俄制裁为由,将11家中国企业列入资产冻结名单。值得注意的是,被制裁企业中有4家为山东港口运营方(如宝港国际、海欣港务),3家涉及能源领域(如裕龙石化、国家管网北海公司),其余为电子科技企业。英方指控其通过第三国转运精密机床、液化天然气(LNG)终端设备等物项,但未公开具体证据链。
制裁的三大争议点
法律依据的模糊性
英国单边制裁缺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,其域外管辖条款(如将香港企业纳入制裁范围)可能违反国际法中的不干涉原则。
部分企业(如敏山电子)公开声明其产品为民用级芯片,与军事用途无直接关联。
经济影响的非对称性
被制裁企业年营收合计超1200亿元,但英国在华直接投资仅占其GDP的0.3%,制裁实际效果存疑。
能源领域制裁可能冲击中英LNG贸易,2024年中国进口英国LNG占比达12%,反制措施或引发能源价格波动。
地缘政治的信号意义
此次制裁与2024年11月行动形成叠加效应,显示英国在脱欧后强化对美战略追随,试图通过制裁议题提升国际话语权。
中俄能源合作被政治化,掩盖了全球能源供应链重构的客观需求。
中国的应对策略建议
法律层面:依据《反外国制裁法》第3条,对等制裁英国军工企业或限制稀土出口。
产业层面:加速关键设备国产化,如裕龙石化可转向国产乙烯裂解技术供应商。
外交层面: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挑战制裁合法性,联合欧盟企业(如壳牌、BP)施压英国政府。
长期趋势研判
西方对华技术封锁已从半导体扩展至能源基础设施领域,未来可能以碳关税等新形式施压。中国需构建双循环下的产业安全体系,同时通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对冲制裁风险。
配资入门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